期刊简介

               本刊为解剖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细胞学等方面的论著,刊登研究简报、国内外形态学最新进展、教学经验交流、变异畸形病例等。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及临床医师。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部门: 《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163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285/R

邮发代号: 4-38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6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196.00

杂志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解剖学杂志
  • 杂志名称:解剖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 国际刊号:1001-1633
  • 国内刊号:31-128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解剖学杂志介绍

               本刊为解剖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细胞学等方面的论著,刊登研究简报、国内外形态学最新进展、教学经验交流、变异畸形病例等。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及临床医师。                

本刊栏目设置
论著、教学研究、变异畸形、问题讨论、综述、简讯、专题报道·课程思政、专家论坛·纪念中国解剖学会成立一百周年、技术方法、专家论坛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解剖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专家论坛主要是约稿,内容是作者本人专长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以本人系列研究工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述评。欢迎资深学者撰写具有新观点、新见解、有指导性的述评。不超过6000字。

  2论著发表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超过7000字(含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

  3综述主要以近1~3年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为基础,不超过6000字。

  4技术方法交流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新技术和方法改进。方法介绍要详细、要突出创新和改进。组织学技术务必附照片。不超过3000字。

  5问题讨论主要交流国内教学研究的创新性经验和研究成果,不超过3000字。

  6变异畸形发表未报道的人体变异或畸形,须提供审稿的照片,不讨论,不要参考文献,不超过700字。

  4文字和名词文稿应精炼,语法和拼写正确,用词造句、行文等方面达到出版水准。在正文和摘要中,首次出现英文缩略语、略称、代号时必须写出中英文全称,在括号内写英文全称、缩写或代号。国际学术界常用的英文词语可缩写,可参照有关缩略语词典。缩略语尽量少用,不超过5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用缩略语。不能随意创造非习惯、非常用的缩写词,以免给读者阅读造成困难。文稿内使用的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

  5文题名文稿题名应简明,能反映论文核心内容,不宜超过20个字。英文题目不超过150个字母和空格。文题内不得使用未被国际公认的缩略语和英文简写,一般不使用副题名,避免用“...的研究”、“...的观察”和“...的探索”等没有实质意义的词语。

  6作者姓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应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不宜超过8名,应是参与选题、设计、实验和分析者,并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作核修和解释。作者单位(须写全称)、所在城市、邮编置作者下方。如作者单位为2个或2个以上者,在每一位作者姓名的右上角标注序号,单位全称前标上相同序号。英文作者姓名和单位应与中文一致,作者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用大写,例:许家军XuJiajun。

  7摘要英文摘要置中文摘要之后,两者主要信息要一致。摘要使用结构式,内容分目的、方法(方法只写名称,不写过程)、结果、结论4部分。提供稿件内容梗概,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文字限300字以内。英文摘要应符合医学英语表达习惯,尽量使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方法和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态,结论部分用现在时态。

  8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后必须有关键词,一般为3~8个。关键词应尽量从MeSH(MedicalSubjectHeadings)词表中选,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著的《医药学名词与主题词(MeSH)对应表》(词表以外的词必要时也可酌量选用)。

  9正文分前言(不写标题)、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标题应简短明确,编号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1)...,以下再分则用①...表示。

  9.1前言说明立题目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当前研究概况,作者研究设想和意义等(要有足够的文献依据),不超过300字。

  9.2材料和方法材料要写明名称、来源,动物或标本等,数目要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均应注明得到受试者知情同意并提供证明。常用的方法,若文献已有记载的,引文献即可;如系改进的方法,应详细写明改进之处;如是创新的方法,应详尽描述,以便他人有重复验证的可能性。此外,还应详述实验设计(包括统计学处理)的方法。

  9.3结果结果要真实、准确,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结果的表达形式可用文字、图、表(单项不列表),但三者内容不要重复。结果内不要引证他人资料,不展开讨论。

  9.4讨论讨论是结果的阐述,必须紧扣研究目的,紧紧围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并与前人有关的结果进行比较论证,作出客观的结论。不要重复“结果”中详尽的数据或内容,切勿大篇综述或罗列与结果无关的文献。讨论项内不要插入图和表,不要罗列他人结果。

  10图、表图、表均应有简短、明确的图题和表题。仅用1个图和表的,则用图1和表1。专家论坛和论著的图题、图版说明和表题用中文和英文双语表达,图注、表格内和表注仅用英文。英文图版说明应尽可能把内容表述清楚,句子要完整、达意,用过去式。其他类型论文的图和表用中文表达,无须英文。

  10.1图图题、图版说明打印在文内引用图下方。单张图半栏宽度(横径)不超过8.5cm、通栏不超过18.0cm;长(纵径)不超过26.0cm。线条图在A4纸上绘制或在Word、Excel、Photoshop内生成打印;照片图要图像清晰、反差明显、色彩真实,精度在300~600dpi,用JPEG或TIFF格式保存;结构用6号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显微结构照像图须注明染色方法、标尺或放大倍数;图左下角加标尺及标尺代表的长度,右下角标注图序;单个图或整版图分别排在或贴在A4纸上。

  10.2表一律采用三线表。均值±标准差用x±s表示,置于表题之后。P值、缩略语等表注,以简练的文字写在表下方。统计学处理结果依次统一用*、△、﹟、▲、▽、▼、☆、★等。

  11计量单位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统计学符号请用斜体。

  12参考文献引用与本文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和专著,不宜超过25条,综述不宜超过40条,近3年的文献应占50%以上。作者必须对照原文认真逐一核对文献内容,避免错误。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05标准,文献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献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标在文中相应处文字的右上角。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示例:裴伟[83,157]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255-258]。文献中若作者在3名以内则全列出,4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al”。西文期刊名称缩写按照ListofJournalsIndexedinIndexMedicus和《世界医学药学及化学期刊名称缩写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来写。内部资料、未发表文章、教科书、文摘等不要引用。正在印刷的或将付印的(附证明)可以注明“在印刷中”或“inpress”。

期刊引用
解剖学杂志影响因子
解剖学杂志发文量
解剖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解剖学杂志往期文章
  • 甘肃蒙古族人群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目的:调查甘肃蒙古族人群无关个体的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D8S1179,D21S11,D7S820,CSF1P0,D3S1358,D5S818,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D12S391,D18S51,D6S1043,FGA)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AmpFeSTRSino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198名甘肃肃北地区蒙古族个体血样......

    作者:范瑾;任甫 刊期: 2012- 05

  • 腋动脉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1具成人男尸,较罕见,特此报道.为国人统计腋动脉分支变异积累资料,也为临床外科手术注意特例情况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董建江 刊期: 2010- 02

  • 锌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与海马CA3区和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突触界面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阐明锌离子对学习记忆行为及其相关脑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方法:通过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并以步入潜伏期的时间为指标,筛选出10只记忆力低劣的大鼠,建立大鼠记忆力模型.观察其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及海马CA3区神经元的突触变化.结果:喂锌大鼠电击后24h的步入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P<0.05),两脑区突触后膜致密物质非常显著增厚(P<0.01).突触界面呈现平直型,正向弯曲型和负......

    作者:龚云;冯慎远 刊期: 2000- 01

  • 前庭大腺是女性内生殖器还是外生殖器

    女性的前庭大腺属于内生殖器还是外生殖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体解剖学》,后改为《系统解剖学》。该书第1、4版将其归于外生殖器,第2、3、5版将其归于内生殖器,其中第2、3版同时又将其作为外生殖器的组成之一在外生殖器中进行描述,这样使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我们教师无法适从,……......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刘润涛;孙文友 刊期: 2003- 03

  • 双右肾动脉等多处变异一例

    在解剖一具14岁女尸时,发现双右肾动脉等多处变异.1.右肾动脉两支:上位肾动脉在腹腔干起始处稍右侧下方,由主动脉发出,外径约3mm,经下腔静脉的后方,向右下方走行,经肾门人肾.距起点约28mm处发出一条肾副动脉至右肾上段.......

    作者:吴宣忠;王其华;彭华;高佩虹 刊期: 2000- 03

  • 腰骶神经根管的连续断层与CT对照观察

    目的:为临床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提供腰骶神经根管的断层解剖学及CT资料.材料和方法:在30例成人脊柱横断层标本和36例成人脊柱CT图像上,选取脊柱L3~S1节段,并将各节段分别分为A、B、C三个区段,观测其神经根管及有关数据.结果:在A区段,各神经根的矢径由L3~S1逐渐增大;在B区段,神经根的行程靠近黄韧带;在C区段,神经根的行程靠近椎间盘.结论:(1)侧隐窝狭窄的判断标准应依腰骶节段不同而异;(2......

    作者:林炎生;周庭永;韩景茹;钱学华;吕发金 刊期: 2002- 05

  • 固定液浓度与固定时间对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大鼠神经元-nAchR之间免疫结合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进行膜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标本制备时应采用的合适固定液浓度和固定时间,以提高反应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法:在不同固定液浓度和固定时间固定的脑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与大鼠膜受体AchR的免疫结合反应.结果: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0.5h且不经后固定组的染色结果好,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深,细胞数量多,突起长,其它组均不如这一组结果满意.结论:用免疫组化检测膜受体......

    作者:刘惠玲;段晓莉;李柱一;王百忍;鞠躬 刊期: 2000- 06

  • 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7~10日龄SD大鼠脑组织,经匀浆,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脑微血管段后,置于CO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体外培养24~48h后,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单个细胞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呈团簇状单层贴壁生长,待细胞......

    作者:马华根;唐元瑜;纪立金 刊期: 2018- 03

  • 乳酸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2及核因子-kappa 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乳酸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2(TLR2)及核因子-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乳酸杆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并评估大鼠一般状态及组织损伤情况,以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TLR2、NF-κB表达.结果:乳酸杆菌组组织损伤情况明显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大鼠肠黏膜TLR2、NF-κB表......

    作者:王志强;于振海;阚氏海;赵冬梅;金昌洙 刊期: 2013- 04

  • 胰岛β细胞增殖与细胞信号转导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一直呈上升趋势,其预防和治疗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β细胞数量的扩展仍是糖尿病治疗研究的关键,多种机制被用来解释β细胞的增殖,包括胰管干细胞增殖、β细胞祖细胞的复制和残留β细胞内生等.现主要阐述细胞信号通路及其激活途径与β细胞增殖的关系,以了解胰岛β细胞增殖的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作者:蒋雯娟;杨振禹;杨开明 刊期: 201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