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为解剖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细胞学等方面的论著,刊登研究简报、国内外形态学最新进展、教学经验交流、变异畸形病例等。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及临床医师。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部门: 《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163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285/R

邮发代号: 4-38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6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196.00

杂志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解剖学杂志
  • 杂志名称:解剖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 国际刊号:1001-1633
  • 国内刊号:31-128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解剖学杂志2018年第3期文章
  • 人体解剖学微课合适语速探讨

    微课是一种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较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借助移动终端及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便于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1].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知识点多、名词多,授课时间长,不能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很短时间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掌握课程要点,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较好的适用形式[2].笔者发现,人体解剖学微课在录制时,除了要编写好脚本......

    作者:崔娟 刊期: 2018- 03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尝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尚无经验.本教研室尝试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和整理出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学习内容,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取得了初步效果.......

    作者:史杰;雷有杰;武新雅 刊期: 2018- 03

  • 数字故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数字故事的初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载体,走进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1].因其便捷、形象、活泼、感染力强等特点,在丰富课堂教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与临床医学以及生命科学均有着密切联系.因其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多,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而言,繁多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

    作者:陆俊捷;侯瑜超;赵英侠;姚云 刊期: 2018- 03

  • 基于Authorware的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麻醉解剖学是临床麻醉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之前必修的桥梁课程.而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构成了本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使用的《麻醉解剖学》(第3版)教材[1]包括11章、51节内容,其中理论讲述多而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少,以目前的教学时数难以全面传授.以往的麻醉解剖学课堂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以挂图黑板或PPT课件讲解理论,剩余时间为学生示教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观察标本,后......

    作者:陈华勇;朴成哲;金润浩 刊期: 2018- 03

  • CLARITY组织解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从完整的生物组织中获得其详细的形态结构及分子信息,科学家们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因此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革新[1-2].传统方法中,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科研中采用多成熟的方法是组织切片和结构重建技术[3].然而,该技术大的缺点是大多数研究只能在极小范围的神经组织中进行,而切片会导致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的变形或破坏,同时所获得的组织信息仅为20~50μm的厚度[3......

    作者:王满才;王向文;马玉婧;张昕;魏振刚;张亚武;马建忠;徐小东;张有成 刊期: 2018- 03

  • 巨噬细胞调节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损伤性疾病,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至今未找到确切的治愈方法[1].有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能力有限,主要与损伤后微环境中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等有关,其中胶质瘢痕的形成是SCI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主要......

    作者:宋公宇;章涛;张潜 刊期: 2018- 03